您好,欢迎来南充名师家教网! 手机版

南充家教网

中山大学南充校区家教联盟 预设有效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南充名师家教网 日期:2012-11-01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 “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 ;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1)3x-2=2x+3 ;(2)*  (3) * ;(4) *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编辑者:南充名师家教网(www.0817ncjj.com)